吃月餅的風俗最早記載於唐代的《洛中見聞》,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,味極美。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,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給他們,這是有關月餅
最早的記載。到了宋代,月餅花樣已有
“荷葉”、“金花”、“芙蓉”等名目。蘇東坡曾讚月餅: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。酥是酥油,飴是飴糖,由此可見宋代月餅已是味道甜脆,香美可口。《夢梁
錄》記載:南宋月餅花樣多:金銀灸焦牡丹餅、棗箍荷葉餅、芙蓉餅、菊花餅、月餅、梅花餅、開爐餅等。明朝中秋稱團圓節,所以月餅又稱團圓餅。清朝稱中秋為
八月節或八月半。京師有傳統,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。到民國時期,廣州六大茶樓展出月餅多達八十多種,鳯凰西山月,銀河映秋月,東坡騰皓月,珠海團圓月,五
仁羅漢月,冬菇臘腸月等。更值名貴的是唐皇燕月,七星伴月,西施酥等,可比媲現在香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