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

笑談中秋

中秋一詞,最早於《周禮》出現。《說文解字》釋“秋”為禾谷熟也。農民自古“春祈”、“秋報”祭祀土地神,祭月便在秋報時進行,隨着祭月、拜月、賞月等習 俗活動代代相傳,月節或月夕便應運而生。到了唐代,人稱中秋節為端正月。早在戰國以前,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和玉兔,就連東漢的科學家張衡也堅信不疑。到 漢晉以後,還傳說有一棵大桂樹。《淮南子》中便說月中有桂樹。到了唐代,《酉陽雜俎》有吴剛砍桂樹的神話。之後對那桂樹越描越奇,稱月中樹名騫樹,一名藥 王,凡有八樹,得食其葉為玉仙。更神奇的傳說是月中有“桂實”飄落人間,稱“月中桂子”。月桂子,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,每於街衢得之。大如狸豆,破之 辛香,古老相傳,是月中下也。走筆至此,如真有月桂子由月亮飄到人間,嚵人如我將會用來燜牛腩,可不要浪費了這種世外辛香。

月亮最美麗的傳說,莫過於嫦娥奔月的神話了。但原來這個神話有一個演變過程,連女主角的名字也跟着不同版本改變,非常有趣。傳說最早記載在戰國時代的《山海經》:有女子方沿月。而此女乃帝俊之妻,名常羲。這個常羲大約是嫦娥最早的原型。常羲古代又稱常儀或尚儀。《呂氏春秋》有“尚儀作佔月”之語,証明嫦娥傳說早與月亮聯系在一起。到了漢代《淮南子》中就記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梗概: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藥,而帝羿之妻姮娥竊食後成仙奔月,變成了蟾蜍。姮本作“恒”,因為避淮南王劉恒的諱,故寫作姮娥。恒即常之意,所以後代又寫作常娥或嫦娥。談回飲食,世上沒有不死藥可以令你成仙奔月,但中醫食療有輕身防老之說,這些食材如,藕、松子、蓮子、圓眼、川杜仲,都是便宜可得,大家不妨試試。

宋代以後,中秋節的風俗活動就大大豐富起來,賞月、吃月餅、賞桂、觀潮蔚然成風。 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:宋都東京開封在中秋節前,所有酒店皆賣新酒,所有酒樓重新結彩,裝飾門面。到了八月十五日午未時,凡是酒家都賣空了酒。這時菊黃蟹 肥,螯蟹上市。石榴、梨、棗、栗、橘、榅桲皆已成熟上市。大家有沒有留意到,宋朝人終於在中秋食蟹了。到明朝時,中秋節稱團圓節,宮中除了食月餅,還食 蟹。據《酌中志》云,蒸熟五六成,群攢坐共食,嬉嬉笑笑,自揭臍蓋。細將指甲挑剔,蘸醋蒜以佐酒。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,以示巧焉。我的上海長 輩,以食大閘蟹後不損蟹殼為優雅,食完把蟹殼還原者視為高手,原來在六百幾年前,明朝宮中已流行這樣做。

吃月餅的風俗最早記載於唐代的《洛中見聞》,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,味極美。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,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給他們,這是有關月餅最早的記載。到了宋代,月餅花樣已有 “荷葉”、“金花”、“芙蓉”等名目。蘇東坡曾讚月餅: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。酥是酥油,飴是飴糖,由此可見宋代月餅已是味道甜脆,香美可口。《夢梁錄》記載:南宋月餅花樣多:金銀灸焦牡丹餅、棗箍荷葉餅、芙蓉餅、菊花餅、月餅、梅花餅、開爐餅等。明朝中秋稱團圓節,所以月餅又稱團圓餅。清朝稱中秋為八月節或八月半。京師有傳統,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。到民國時期,廣州六大茶樓展出月餅多達八十多種,鳯凰西山月,銀河映秋月,東坡騰皓月,珠海團圓月,五仁羅漢月,冬菇臘腸月等。更值名貴的是唐皇燕月,七星伴月,西施酥等,可比媲現在香港。

我好奇地問蒙古朋友,你們還慶祝中秋嗎?他們說還慶祝,而且食羊肉做的月餅。我馬上說我也想食,但原來他們是逗我而已。講回歴史,蒙古人入主中原後,接受了漢人的風俗,大過中秋節。據《元氏掖庭記》所載,元武宗己酉年,中秋節大宴禁苑龍池。宴會上“荐蜻翅之脯,進秋風之鱠,酌元霜之酒,啗華月之糕。”蜻翅之脯和秋風之鱠,應該是現在西餐的 Surf and Turf,元霜之酒我偏私地猜是冰涷啤酒,華月之糕就明顯是高級月餅啦!大汗在宮中吃高級月餅,人民偷偷在平價月餅加料 (字條),約定起義時間,之後發生什麽事,不用我多說了。今天追月,我想大家都食過月餅了。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麽月餅中會有鴨蛋黃?那可能和元未漢人起義有關,因那次「殺撻子,迎義軍」的發起人是高郵人張士誠,高郵特産是什麽?鴨蛋是也。另,蒙古的月餅是沒有蛋黃也沒餡的,可能這真的是蒙古的忌諱。


能看到這裏,我必需多謝 (你 / 妳) 的耐性,明顯大家都是對歷史典故很有興趣的人,吾道不孤。

請到我 Facebook 專頁讚好 「笑話 * 美食 * 人生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