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一詞,最早於《周禮》出現。《說文解字》釋“秋”為禾谷熟也。農民自古“春祈”、“秋報”祭祀土地神,祭月便在秋報時進行,隨着祭月、拜月、賞月等習
俗活動一代傳一代,月節或月夕便應運而生。到了唐代,人稱中秋節為端正月。早在戰國以前,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和玉兔,就連東漢的科學家張衡也堅信不疑。
到漢晉以後,還傳說有一棵大桂樹。《淮南子》中便說月中有桂樹。到了唐代,《酉陽雜俎》有吴剛砍桂樹的神話。之後對那桂樹越描越奇,稱月中樹名騫樹,一名
藥王,凡有八樹,得食其葉為玉仙。更神奇的傳說是月中有“桂實”飄落人間,稱“月中桂子”。月桂子,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,每於街衢得之。大如狸豆,破
之辛香,古老相傳,是月中下也。走筆至此,如真有月桂子由月亮飄到人間,嚵人如我將會用來燜牛腩,可不要浪費了這種世外香料。
請到我 Facebook 專頁讚好 「笑話 * 美食 * 人生」
請到我 Facebook 專頁讚好 「笑話 * 美食 * 人生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